【会企动态】商会常务副会长卓天龙企业祥和源二期联盟项目竣工剪彩仪式圆满落幕,会长黄文盛出席并剪彩

2022-01-20
新闻来源: 北京莆田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2183

序言



2022年1月8日,商会常务副会长卓天龙企业单位北京祥和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期联盟项目竣工剪彩仪式在祥和源总部基地二期联盟项目园举行。为支持政府疫情防控,本次剪彩仪式仅邀请镇政府、莆田商会、密云青企联部分领导、企业家及部分股东代表参加,共同见证祥和源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会长黄文盛应邀出席活动并剪彩。
出席本次剪彩仪式的领导及嘉宾还有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党委书记侯东武,商会常务副会长朱金建、副会长刘剑平,北京市密云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华宇城市管理集团董事长赵巍,北京市密云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宏城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贵,北京市密云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北京永顺金海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席相东,北京市密云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秘书长程千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十余位祥和源股东们。

① 剪彩项目简介




祥和源二期联盟项目位北京密云高岭镇、北京密云水库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祥和源总部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亩,建有11栋超级智能大棚,栽种樱桃树超过30000棵,是祥和源与新合伙人以联盟方式合作的第二期项目,也是祥和源第五代樱桃技术成果实现规模化种植的首期项目。该合作项目顺利落成标志着祥和源以技术输出为产业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未来实现万亩樱园的产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② 剪彩仪式·开始



商会常务副会长、祥和源总经理、卓樱桃品牌创始人卓天龙首先代表祥和源对各位领导、企业家、以及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过后,宣布了本次剪彩仪式正式开始!

③ 剪彩仪式·致辞



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党委书记侯东武发表讲话,侯书记首先对祥和源二期联盟项目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祥和源十三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对当地的贡献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盛邀更多商业领袖到高岭镇投资发展。


祥和源创始人、董事长卓光华发表致辞,卓光华首先感谢了政府领导的关怀与帮助,股东们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回顾了祥和源的发展历程,十三年来,祥和源秉承“始于拙、成于卓”的理念,踏实做人,扎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稳健、低调发展,目标将祥和源打造成为中国樱桃产业的领军企业。在这个中国设施樱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祥和源将一如既往的拼搏奋斗,坚信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朗!越走越坚定!




黄文盛会长首先对祥和源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表达祝贺,并对莆商能够在农业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与祥和源人坚韧的创业精神表达了高度认可与敬佩之情。
黄文盛会长指出,樱桃种植占地1000亩,总投资3亿元,掌握了独家设施樱桃量产技术体系,累计栽种樱桃树6万棵,如今是国内最大单体设施樱桃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其中第五代超密植技术亩产有望突破6000斤。培育打造的“卓樱桃”品牌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的认可,而且已连续6年向政府特供卓樱桃。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卓光华和卓天龙父子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莆商精神,为家乡和在京莆商争光添彩。

黄文盛会长同时表示,商会将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会员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找准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持续完善商会服务体系,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北京市密云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华宇城市管理集团董事长赵巍发表致辞:赵书记首先对会员企业祥和源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表达祝贺,并展望了密云青企联与祥和源未来在更多领域的合作潜力。




商会副会长、北京元光永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剑平,作为二期联盟项目的股东代表致辞,刘总首先对二期联盟项目竣工表达祝贺,并对祥和源整体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前景表示高度认可,同时分享了与祥和源的结缘故事。他相信祥和源定会实现万亩樱园的产业目标,祥和源未来可期。

④ 剪彩仪式·剪彩




在大家共同的见证和热烈掌声下,各位领导、嘉宾、股东为祥和源二期联盟项目竣工进行了剪彩。


⑤ 剪彩仪式·合影




仪式最后,大家亲切合影留念


⑥ 剪彩仪式·总结




2022年1月8日是祥和源总部基地二期联盟项目竣工剪彩仪式举行的日子,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是,这是一个足以载入祥和源史册的日子!这个竣工仪式,是祥和源股东的投资初见成效之时!更是祥和源十年磨一剑的亮剑之时!也是全体祥和源人一个大喜的日子!更是中国设施樱桃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在国家的大好政策下、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股东的信任与支持下;在全体祥和源人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祥和源有信心打造成为中国樱桃产业的领军企业!有信心将祥和源打造成为中国科技农业领域的优秀企业!更有信心,将祥和源打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中国农业领域的优秀企业!相信祥和源的创业故事,终有一日将载入中国设施农业史。